我在与很多鼓手和鼓老师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或者练习中存在很多本末倒置的情况。一些不是很重要的细节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所以在这里我简单的谈一谈我的看法。
手型
很多老师在接手学生的时候首先就是规整学生的手型。同时很多朋友在一些基本功遇到瓶颈的时候,第一时间选择怀疑自己的手型是否正确。当然科学的握棒和发力当然是提倡的。但是不应当较真。
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我曾经遇到一位鼓手,他一直在纠结自己的手型。换了无数老师,而他遇到的每个老师都以不同的打击理念去要求他的手型与发力。好像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于是他就像成语故事邯郸学步里那样完全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打鼓了。
首先我们要讨论到底有没有什么手型正确之说。
网络时代随随便便我们就可以找到各种大师或者出色鼓手的视频。他们运用各种常规的非常规的,标准的非标准的手型进行着出色的演奏。那么有没有哪个知名鼓手可以因为他们的握棒方式否定他们的演奏吗?
不能
所以手型没有正确错误之说。只有适合不适合。那么不管用什么方法你可以很轻松的在正确的时间,打出正确的力度以及正确的音色。那么就是适合你的方法。
一再强调手型姿势其实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种教学。因为手型是最好要求的,而且前期很多完成不好的情况都可以说是手型的问题。老师就可以进行无脑教学。
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常见的握棒方式,既传统握法(标准腕),德式握法(扣腕),美式握法(直腕)和法式握法(立腕)的优势和缺点。
传统握法
分析传统握法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传统握法的历史。
过去的行进军鼓压圈很高同时鼓腔很深。
传统握法是行进军鼓的打击方式,由于制鼓技术原因,那时期的行进军鼓压圈很高,同时鼓腔很深。没有先进的背架所以要想一边行进一边演奏,鼓手只能斜挎着军鼓。这样的情况导致传统握法更合理。
我们知道现代流行乐起源于爵士乐,而爵士乐的鼓手。最早使用的都是行进鼓。于是传统握法成为当时最适合演奏的一种握棒方式。
这种握棒的优点在于,左手的moellor技巧很容易做出来强弱差距很大的打击,由于强弱打击时手腕的转动很容易形成套路,所以左手在演奏时的独立存在感强。
缺点,在力度速度上很难与对称握法相媲美。很多著名的鼓手也在访谈中说过,传统握法很不舒服。即使打了很多年还是不舒服。
随着制鼓工艺的提升,压圈高度的降低。对称式握法开始更多的出现在架子鼓的演奏当中,当然在行进中先进的背架可以让乐手在行进的过程中军鼓也保持水平,对称式握法在行进乐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
德式握法
德式握法目前是国内最普及的一种握棒方式。建国初期国家派出大量艺术工作者出国学习,最早是跟前苏联的专家学习。后来由于交恶,所以音乐方面出国学习的主阵地改为东德。由于学回来的打击乐手都成了专家权威。这也是德式握法在国内被推崇的直接因素之一。
德式握法的技术特点在于其双臂自然下垂,小臂平行,手背朝上,锤头相对(鼓棒夹角90°但不绝对)。
优点:由于人体腕关节的特点是垂直手掌方向的角度灵活度更高,所以手背向上的德式握法极大的发挥了腕关节的灵活性。
缺点:由于鼓棒与小臂的夹角造成了力矩的损失,所以小臂传导的moellor技巧会不够直接。同时由于手指的位置和指关节的特点导致手指技巧不够灵活。
美式握法
由于摇滚乐的盛行,更大的力度更直接的打击和表现力越来越有市场。所以美式握法一直是非常普及的握棒方式。
美式握法的特点是双臂自然下垂,小臂与鼓棒处在一条直线上,手心斜向下。
优点:力矩最大化,moellor技巧最为流畅。利于在演奏时与德式和法式快速转换。
缺点:不如德式利用腕关节那么合理充分,也不如法式利用指关节技巧更舒适。
法式握法
法式握法的特点是掌心相对,鼓棒近似平行。使得手指控制鼓棒的方向为直上直下。
优点:手指关节发力更直接,便于快速的手指技巧。
缺点:力矩损失,不太适合moellor技巧运用,腕关节为纵向运动限制幅度。
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掌握这几种常用的握棒,继而在不同的演奏阶段试着根据打击需求灵活转换一下握棒方式。不要过多拘泥于形式。